
醫起嗡嗡嗡──「醫週譯小時」
2014年夏天,為了提升中文維基百科上醫學條目的數量與品質,台灣一群熱心的醫學院學生、畢業生,和維基人組成〈醫藥保健專題小組〉。〈醫藥保健專題小組〉發現有位兼具醫師身分的加拿大維基人Dr. James Heliman,在三年前發起了國際醫學條目翻譯計畫,目標要將經過專家審定的1000個醫學條目,翻譯成各種語言。為了提升維基寫作的質與量,小組開始參與Dr. James的計畫,發起了「醫周譯小時」的活動,每週選定一小時進行聚會討論和翻譯條目的工作。


國際醫學條目翻譯計畫發起人
台灣醫學條目翻譯負責人之一 上官良治

台灣醫學條目翻譯負責人之一 黃馨弘
前言
筆者第一次與兩位蒞臨北醫校園進行宣傳的講者對談,發現講者的態度、想法很是熱血積極,雖然宣傳當天前來聽講的同學不多,然而兩位負責人所提到的願景、目標確實是目前有助於醫學知識普及的方法。在學界、醫界,有許多艱澀的醫學名詞,非醫學背景的學生幾乎難以理解其中的知識,除卻醫療從業人員,最想要理解病況、相關知識的就是病患本人及其家屬,然而在醫院裡,醫療人員們光是自身的工作量就已經忙不過來,於是網路資源就成為民眾們的求助管道。然而眾多的網路訊息也有很多是錯誤的,因此,醫學維基百科,目前正致力於招募新血,一起讓醫學知識更加普及更加好懂。
與負責人的對談實錄
以下對答筆者為A,負責人則是B、C
由於訪談了很多,所以只節錄部分內容
A「我們比較想知道的是你當初為甚麼想踏進這個團隊,包括一開始的契機跟那時
候的心態,以及現在這樣的活動已經進行一陣子了,心情方面有什麼樣的轉
變?」
B「從我當兵去太平島上實習的那時候,我就想我不太適合當臨床醫師,因為臨床
醫師的生活並不是我想要的,也是那時候我才有空去思考我能夠運用我醫學背
景去做點什麼,我一直以來都對教育、語言和文字之類的很有興趣,我大學時
有參加醫文獎第一屆還得了小說組的第一名,但是這個對醫學教育的傳統出路
很少。我一開始試著寫維基的時候也感覺相當困難,還好我們這個團體大家都
蠻友善的,大家都會教你,然後漸漸就寫出一些都東西來,其實一開始我也只
是志工而已,我一開始在寫這個條目的時候,跟我原先的認知有些落差,那這
就是一種學習。會講故事的人是值得我學習的人,希望我之後也能講個像樣的
故事,不要再那麼懶惰貼個條目然後就算了。我在加入的時候,從沒想過它是
我現在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現在除了在做維機醫學外也在做一些創新的
東西,那些創新的東西包括創新的醫材、創新的設計案等等之類的。我覺得這
個跟當醫生的成就感又很不一樣。」
A「在太平島的那段時間果然是您人生的轉捩點?」
B「我在太平島那時就對教育這件事很感興趣,因為我的同學都在醫院從事尖端醫
療,他們每天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在學最新的東西,但是我回頭一看發現那些
非洲的人們看一些醫事,我發現他們需要的並不是尖端醫療,他們沒有癌症需
要治療,他們需要的其實很簡單像是Suture(縫合)啊之類的,這沒有很難,可是
為甚麼大家都不去做,我覺得簡單的東西也需要大家去做!」
B「我喜歡做普及的東西,就是門檻沒有很高,就也不是很tricky的東西這樣,但他
可以影響的層面是更廣大的。那我那時候就覺得維基這個平台是非常好的,你
看現在很多搜索工具都是維基嘛,以前很多老師都說你不要抄維基,但是我覺
得已經有一個平台了,只是內容不好,那你可以修啊,為何一定要自己再去創
一個平台,然後說我這平台才是對的。像update這個平台,我們醫學生用很
多,可是一般人不會用,還要付錢買帳號,然後還這有一個知識屏障。
Dr.James他理想是很崇高的,他想要用簡單的方式把知識傳播到每個地方。」

B「我覺得一個很小很小的改變也許可以造就一個很大很大的轉變,因為改變是一
個人,不是每個人都能進醫學院!不是每個人都遇的到對的醫生,也不是每個人
都有醫療資源,但每個人都可以上網,每個人都可以去寫一些東西,我也曾試著
寫部落格、在臉書上寫些東西,但散播力有限。然而我在維基上隨便改個東西,
一個月有就有13萬個View,這還只是繁體中文。如果這個東西被推廣到國際
上,以這個為版本讓它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哇!那個影響力又更大,我覺得這是
我可以做而且我想去做的事情。」
A「想請問非醫學背景的您,為甚麼也想要跨進這個團隊呢?」
C「我自己是國企系,我平常最喜歡講的一個故事是分享力量的故事,因為很多時
候你要影響社會你勢必要分享一些事情,分享是讓知識有溫度,我從來沒有寫報
告用學校圖書館資料那麼勤勞(大笑),因為你要從無到有去生一個條目,那你會
開始對知識著迷,尤其維基百科的文體是你必須去釐清一個東西脈絡的文體,以
前要是你寫維基寫得太情感宣洩你就會被刪掉。」
C「維基百科自2003以來是使用流量前十名網站的唯一一個非營利平台,我覺得維
基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希望的是一個知識的普及,維基媒體基金會的願景就是
所有人可以存取全人類的共同知識庫。」
C「蠻多典型的維基人就是當他們刊到一個新的消息時他們會去check references(笑
,讓我想到就是有時候有人傳給我網路留言的時候,像是香腸不能配養樂多
啊,那我看起來邏輯很怪的話我就會去查一下,要是這真的只是個謠言的話我就
會回信給寄給我的人說不要再寄這種信了,因為謠言止於智者,我想編輯維基的
人多少有一個這樣的求知慾,然後讓『真』出現在每個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
C「我想講一個故事,那因為這個故事展現了一個十分熱血的一個過程,大概在
2007年一位剛考完學測要上大學的高三的孩子,他現在已經是一位工程師,他
看到維基協會網頁上有再辦一個活動,那他寫報名甚麼甚麼的,那高三生嘛,看
不太懂,那他就報名了,那結果呢,其實那個活動式報名”主辦”維基年會(笑),
然後他就挖了一個大坑,他就跟其他維基人說『誒!怎麼辦我好像填錯了耶』,
那大家就有一種台灣No,1的精神想說沒關係我們就先試試好了,那後來真的很多
不同工作類型的跳進來幫忙,那這個團隊就成形了,然後也得到中華電信的贊
助,然後在劍潭站那裏辦了一個400人的國際維基年會的聚會,然後台灣就辦了
亞洲第一個維基年會的地方(大笑)。」
C「原本不被看好沒人要做的,到最後因為大家都認同這樣的價值觀,利用自己的
閒暇時間做出這樣的東西,然後還影響那麼多的人,最後成為開放的文化形成分
享的精神,這一切慢慢的變成是我很嚮往的東西,所以說我自己會參加,甚至是
邀請別人一起來參與,因為我相信分享是有力量的,這樣的事是有益於這個世界
的。」
B「我在跟醫學生談論我們的計劃的時候,其實大家能力都很好,但可能是台灣教
育出了問題,大家對自己都很沒有自信,對於自己在行的事很侷限,但大家的能
力其實是非常非常驚人的,我覺得人的剩餘價值能做很多事,其實大家都會問我
是不是一定要懂醫學啊,還是英文要好到甚麼程度,因為翻譯、寫維基看起來好
難喔!但是我說不用啊,你看我們團隊裡面六、七十個人,只有十到二十幾個人
比較積極活躍的其他人都是蜻蜓點水,我覺得這都OK啊,就算他不做翻譯,那
個人還是有他的影響力,因為現在有臉書用了,只要你點個讚出去,知識就分享
出去了,就會有人看到,就會有人知道我們在做這件事情。我希望透過這樣的剩
餘價值,讓大家知道他們是非常有價值的,讓他們比較有自信。」
A「我想在問最後一個題目,請問醫學條目的這個團隊還是以醫學生為多嗎?」
B「沒有,我們醫療背景和非醫療背景是占一半一半,醫學背景的可能有護理師、
營養師、醫師、醫管或是做一些基礎研究的人,非醫療界的有企管的、文學的、
翻譯家、幼教系的、解剖老師、軟體工程師等等。我們的編輯頁面因為是多國的
人同時使用,所以不管甚麼時間點都會有人在上面做編輯,我覺得這是台灣很少
看見的團隊,我覺得最好的團體就是大家都充滿熱情,所以也不需要特別規定什
麼,因為大家都知道自己該做甚麼。『我覺得北醫學生會就是這樣的團體,北醫
是我們擴展的第一站,北醫也是最積極回應的,我想要把你們都挖角到維基裡
面』(大笑)。」
招募宣傳
這個計畫目前主要由醫學相關科系的在學生與畢業生,以及具備各種不同專長的維基工作人員一同策劃執行。醫學生與醫護人員貢獻他們的專業知識,精準地譯出條目內容,甚至直接查考文獻、校譯原本中文條目語意不清的地方。維基工作人員則針對維基百科編輯的格式與技術提供支援,並以過去經營社群與舉辦活動的經驗,與這群熱血的醫學人士一同實現醫學計畫的各種可能性。
除此之外,也有許多生科相關背景以及精通中英語言的專業人才加入,提高翻譯精準度及流暢度。四面八方而來的每個人,都付出自身的專業與熱情,共同為建構出一個完備、完善的醫學知識庫而努力!
